生技醫療應用

市場估值腰斬:1款新減肥藥試驗為何受挫?深入剖析7大關鍵

減肥藥熱潮下的失落
近年來,從名人分享打卡「週末減脂餐」到社群平台上瘋傳的「無飽足感節食法」,用藥瘦身似乎成了人人熱議的新趨勢。卻在 2024 年初,生技公司 Viking Therapeutics 一款備受期待的肥胖治療新藥二期臨床試驗結果發布後,股價一夕腰斬近半(出處:路透社,2024/04/15)。官方報告指出,接受該藥物治療的受試者出現更高比例的中途退組,並非藥物本身安全問題,而是療效指標難以達到預設門檻。這波消息如同一盆冷水,讓期待更安全、更高效肥胖新藥問世的消費者和市場,悵然若失。
放眼日常,你或許見過朋友服用市售減重產品後,抱怨效果不穩定、每天飢餓感難耐,甚至出現輕微頭暈等不適。這些經驗和 Viking 這款新藥二期失利,折射出「解決多重代謝、食慾調控與安全性兼顧」的艱鉅挑戰。如今,從個人體驗回到科學原理,我們要探討的是:這款失利的新藥,究竟在哪個環節未達期望?它帶給產業與消費者什麼啟示?

基礎機制解析GLP-1
肥胖藥物近年大多鎖定「GLP-1(glucagon-like peptide-1)受體激動劑」這條路徑。GLP-1 是一種腸促胰島素激素,原本在進食後由腸道細胞釋放,透過降低胃排空速度、增加胰島素分泌與抑制食慾中樞,幫助血糖與體重控制(資料來源: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2015,DOI:10.1056/NEJMra1502179)。
以已上市的 semaglutide(賽美汀)為例,臨床三期試驗顯示每週皮下注射可減重約 15%,且副作用多限於噁心、脹氣等輕微消化不適(資料來源:The Lancet,2021,DOI:10.1016/S0140-6736(21)01449-6)。Viking 的新候選藥物同樣調整分子結構,企圖在半衰期、安全性與食慾抑制強度間取得更佳平衡。卻在二期試驗中,因主觀飢餓感與體重下降達不到預設目標,受試者更常因「沒感受到改善」而選擇退出,導致依從性不佳。
這提醒我們,單純追求「受體結合力」或「生物可及性」並不等同「使用者體驗」。在真實世界裡,減肥動機、日常飲食習慣與心理層面都可能左右試驗結果。未來新藥開發,如何在臨床設計中納入多面向的評估指標,將成業界關注焦點。

未來趨勢與風險
Viking 事件為生技投資人敲響警鐘:肥胖藥市場雖具千億美元規模,競爭卻更為激烈。藥廠既要導入創新機制,也必須考量患者依從性和真實世界成效(Real-world evidence,RWE)。現階段已有多款雙受體激動劑(如 tirzepatide)和多肽複合製劑進入後期臨床,部分數據更顯示體重減少可超過 20%(資料來源:NEJM,2022,DOI:10.1056/NEJMoa2206038)。
消費者在選購相關治療時,應注意:一、是否有政府核准適應症和完整用藥指引;二、是否經過多中心大型試驗驗證;三、是否有完整的安全性監測紀錄。至於產業面,從 V 醫藥失利可見,「藥物設計—臨床適配—患者體驗—市場接受度」四者缺一不可。
你認為,未來肥胖治療要如何更好結合科技與人性化照護?在持續尋找效率與安全平衡的同時,又該如何提升患者依從性與整體治療成效?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