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技產業發展

貓魚瀑布攀登啟示:掌握5大仿生自黏技術新趨勢與研發前沿應用

瀑布攀爬的震撼畫面:
在南美巴西南部的一條急流瀑布上,一群當地居民捕捉到了千尾斑馬電鰻貓魚(Rhyacoglanis paranensis)逆流而上、攀爬瀑布的罕見畫面。這種體長僅5公分的小魚竟能利用岩石與水花間微小的縫隙向上攀登,場面宛如群山攻頂的微型健行隊伍,引發全球生物學家與工程師的高度好奇(資料來源:Journal of Fish Biology, 2024, DOI:10.1111/jfb.14715)。這也是首度以數千尾成群方式觀察到它們攀瀑行動,彷彿在撕開了生物黏附能力的新篇章。對大多數人而言,魚類只是游來游去的水下生物;而這部「攀岩紀錄片」打破了體型與場所的限制,難怪新聞一出便席捲網路討論區。究竟這些貓魚如何在濺滿水花的岩壁上「穩穩掛住」?它們的秘密,可能正藏在細胞分子與皮膚構造裡,為仿生材料與自黏技術帶來革命性靈感。

黏附機制的生物祕密:
當科學家將視角拉近這些斑馬電鰻貓魚的皮膚,就發現牠們靠的是一套「分散壓力×黏附力」的複合策略。首先,研究指出貓魚的胸鰭與腹鰭邊緣布滿微小的鋸齒狀鱗片,在岩石微縫中形成高低落差,等同於微型突起能增大摩擦效果(出處:Journal of Fish Biology, 2024, DOI:10.1111/jfb.14715)。其次,牠們會分泌帶有黏性的黏液(mucus),類似海洋中的吸盤魚(clingfish)利用膠狀物質提升吸附面積。此外,這層黏液中富含多醣與黏蛋白(glycoprotein),可在水中迅速排除部分水分,讓皮膚與岩面緊密結合。在實驗室中,科學家以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觀察到黏液與突起結合後所形成的微觀結構,正是關鍵所在。這樣的原理為人類在水下操作、機器人爬行,乃至於醫療領域開發濕式黏著材料,提供了新的想像方向(參考:Soft Matter, 2014, DOI:10.1039/C4SM02075K)。

仿生黏附的無限可能:
將貓魚的「攀瀑技術」轉化為人造產品,正在成為生技與工程跨領域合作的熱門題材。現階段,研究團隊正嘗試以聚合物複合水凝膠(hydrogel)模擬黏液的化學組成,並在表面刻蝕微型凸起結構,調控濕潤環境下的吸附與釋放行為(參考:ACS Nano, 2015, DOI:10.1021/acsnano.5b01428)。這類仿生黏附材料可望應用於水下機器人緊貼岩壁巡檢、深海探測設備的穩定固定,甚至是醫療手術中薄膜式生物貼合。然而,要將「自然選擇的精密設計」轉換成量產可行的工藝,必須克服黏著劑生物相容性、重複使用壽命和成本等關鍵挑戰。當我們看見成千上萬的斑馬電鰻貓魚勇闖險岩,或許也該問問自己:在自然的智慧中,還有哪些隱藏的黏附祕技,正等著科學家與工程師攀上一座又一座新高峰?
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biotechscience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