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技醫療應用

mRNA療法新格局:癌症免疫、感染防禦及三大趨勢全方位解讀

日常疑慮與科學突破
你是否曾在社群媒體上看到「mRNA疫苗會改變基因」的討論,卻又因為對新技術不了解而感到擔憂?去年新冠疫情讓mRNA(信使核糖核酸,messenger RNA)疫苗一舉成為全球焦點,不少人對它在抗疫上的高效表現印象深刻,但同時也有不少疑問:這項技術是否只能用來做疫苗?它如何能延伸到癌症或其他疾病的治療?在日常生活中,從施打預防針到討論癌症新療法,mRNA真的那麼神奇嗎?本文將從真實案例切入,解開mRNA技術的面紗,帶你了解它如何從抗疫走向癌症免疫治療的前沿應用。

mRNA如何教細胞作戰
mRNA其實就是細胞內用來傳遞「製作蛋白質指令」的分子,就像廚師需要菜單,核糖體(ribosome)才知道翻譯哪道菜(蛋白質)。在疫苗或治療中,科學家先在實驗室合成一段mRNA序列,接著包裹在納米脂質(lipid nanoparticle)中注射到體內,脂質外殼能保護mRNA並協助細胞吸收。進入細胞後,mRNA指令會被讀取,合成與病原體或腫瘤相關的蛋白片段(antigen),進而誘發免疫細胞辨識並攻擊潛在的威脅(資料來源:美國NIH官方網站)。
更進一步,科學家利用「個人化新抗原(neoantigen)疫苗」策略,針對病人腫瘤特有突變生成專屬mRNA序列,並在臨床I期試驗中展現安全性與免疫活化效果。2017年Sahin等人在Nature報告了個人化mRNA新抗原疫苗誘發多株T細胞反應的成果(資料來源:Nature, 2017, DOI:10.1038/nature23003);同年Ott等人亦發表對黑色素瘤病患的初步臨床資料(資料來源:Nature, 2017, DOI:10.1038/nature22991)。2021年一項II期試驗更將mRNA-4157與PD-1抑制劑聯合使用於術後黑色素瘤病人,顯示可增強免疫監控(資料來源:NEJM, 2021, DOI:10.1056/NEJMoa2114679)。這些研究讓mRNA從傳統疫苗走向癌症免疫療法的可行性成為話題。

產業前景與挑戰
在市場面向,全球mRNA治療與疫苗市場規模預估將於2028年達到320億美元(資料來源:Grand View Research, 2023),不只大型藥廠如Moderna、BioNTech投入,也有新創公司專攻自我擴增(self-amplifying)mRNA與冷鏈優化技術。政策方面,各國衛生單位正完善核准流程,加速審查與監管同步化;但生產成本、長期安全性及免疫原性仍是關鍵議題。消費者在選擇疫苗或治療時,要留意是否經過臨床試驗與核准,避免誤信未經證實的療效宣稱。
展望未來,mRNA平台有望延伸到流感、登革熱、甚至罕見基因病的基因替代治療,但任何技術都非萬能,如何平衡效能與安全、提高製程效率,並在全球推廣冷鏈物流,是產業必須跨越的挑戰。你認為mRNA技術還能在哪些領域發揮?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biotechpop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