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川融化映入眼簾
想像你搭著郵輪緩緩靠近北極冰川,白藍相間的冰壁在冷冽海風中層層堆疊,卻在短短一季中崩裂崩落。根據歐洲太空總署 Sentinel-1 衛星影像,2024 年夏季 Svalbard 群島冰層面積減少 1%,為史上最大單季損失(資料來源:European Space Agency, 2024)。除了海平面上升,我們或許忽略冰層下隱藏的另一場生物風暴:多年凍土中潛藏千萬年未曾現身的微生物與病毒,隨著融化一併甦醒,牽動公共衛生與生態安全的未知風險。
基因定序揭古微生物圖譜
科學家採用高通量基因定序技術(Metagenomic Next-Generation Sequencing,mNGS),在 Svalbard 多年凍土樣本中重建微生物基因組,篩出上千種細菌、古菌與病毒片段。這項研究源自 Jansson 與 Taş 等人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的全球凍土微生物圖譜分析(2022, DOI:10.1038/s41467-021-25512-6),成果指出某些基因序列與現代病原體近緣,喚起感染學與防疫策略的新挑戰。像是在古菌群內發現與炭疽桿菌(Bacillus anthracis)相關的毒力因子基因片段,提示潛在交叉演化與基因交換風險。
影響與未來研究方向
面對凍土融解釋放的「遠古物種庫」,科學與政策需雙向並進。可借助攜帶型奈米孔基因定序儀(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MinION)進行現場快速篩查,也可透過合成生物學設計生物安全鎖基因,降低意外釋出風險。長遠而言,國際須擬定凍土勘探、試驗分級與資訊共享機制。當冰川的白與藍翻轉為基因多樣性警鐘,你準備好面對這場來自冰下的生物科學考題了嗎?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biotechinfo.org.tw